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 | 疾病与疾病书写

孙红卫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导语:疾病指向的是身体脱离常态的状态,是相对于身体常态的病态,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疾病的讨论应当从属于身体。它首先意味着一种肉身性,意味着我们无法逃离的身体。与此同时,疾病又有着不同的文化、政治方面的意蕴。例如,我们对于精神疾病、残障等身体现象的认识,从来不是单纯的解剖学、病理学或生理学意义上的认识,它们自始至终与我们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设定息息相关。这一点最为深刻地体现在康吉莱姆、福柯等关于疾病的论述之中。在文学领域,对于疾病的修辞性的探讨,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一著了。对待疾病,一方面我们似乎总是想要把它放逐到某个不想触及的空间里,总是在刻意避免直面我们必然会发生故障、必然会衰老的身体,无限地推延回应我们必有一死的事实——中国文化里有“讳疾忌医”的成语,荷马史诗里奥德修斯等人将菲罗克忒忒斯抛弃在孤岛上,就像是光洁的英雄叙事里必须要掩藏的一个暗疮。在古典的绘画中,一方面,耶稣被戕害、被长矛穿刺的身体仍然光彩照人,创口像一个没有痛感的裂缝;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不断撕毁这种隐藏、粉饰行为的文学或艺术行动,存在着图像史中压抑的创伤时刻,例如荷尔拜因的耶稣画像所展现的尸斑、溃烂与身体的腐败。这些病变的表征总能撕裂围绕身体建立的神话——疾病首先是身体的复归。


当下,对于疾病的疏离愈演愈烈,医学的进步让我们对诸多疾病免疫——“免疫”(immunity)本身就是当代思想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科学进步行将治愈所有的疾病,肺痨、癫痫不再是纠缠某位作家一生大部分时间的身体经历,不再转化成文学表达。疾病不再是一种神秘化的、可惧的身体状态。然而,疫情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自信,让我们直视人的局限、科技的局限。这让我们有了重新审视疾病现象的机会,将习焉不察的一些相关议题重新放在聚光灯之下。这场危机首先把身体及身体相关的议题暴露出来,显示疾病不是与政治、文化、美学、伦理等宏大关切无关或被遗忘的议题,而成了这些关切的中心。一方面,疾病被无限地放大,重新让人退守到自己的肉身存在;另一方面,它也被一些西方国家无限地政治化和修辞化。种种话题都被卷入了疾病的讨论之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疾病的社会性与个人性、修辞性与身体性被如此集中凸显出来,牵涉移民、种族、贸易、伦理等方方面面,还涉及身体的控制权等。我们对于科技的信心,对于人终将战胜肉身之有限性的信心,或许还将让位于对身体局限性的深刻认知。


——南京大学 孙红卫


推荐图书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作者:Georges Canguilhem

出版社:Zone Books

出版时间:1991年


内容提要

It is one of the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It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biology as a scie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determining its particular makeup. Canguilhem analyzes the radically new way in which health and disease were defined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showing that the emerging categories of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were far from objective scientific concepts. He demonstrates how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biology and medicine were intertwined with politic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imperatives.


推荐理由

康吉莱姆实践了一种史料的、谱系的研究,行文风格对读者并不是特别友好,不过他的论证虽然晦涩,也不乏明晰之处,通过对于疾病的知识考古,集中展示了现代科学的产生以及正常和病理分类并非是一个完全客观的过程。这本书思想密集,充满了当代理论的“指向标”,对理解福柯、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也大有裨益。


获取渠道

Amazon

推荐论文

孙红卫:《论爱尔兰诗人保罗·马尔登的疾病书写》(《国外文学》2021年第1期)


内容摘要

疾病往往不是纯粹的生物性事实与私密的健康问题,而总是与更广泛的政治现实相联系,与群体的境况甚至族群的安危相接榫。文学传统之中,疾病的意象常被用以喻指贫弱而待疗治的民族。当代爱尔兰诗人保罗·马尔登以反隐喻、反浪漫的书写策略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逆向的反拨,将疾病圈定在身体之上,以临床式的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们去直视肌体的损伤和腐败,剥去包裹其上的层层象征意义。诗人以此指向身体的隐喻消解之后意义的匮乏,从而在“诗”与“尸”之间划上了等号,并由此表现生命的脆弱不堪与诗的限度。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借鉴了一种微观的思路,在三个传统(身体书写的传统、疾病书写的传统、爱尔兰的传统),研究了一个当代文学案例:北爱尔兰诗人保罗·马尔登。他的诗歌中频现赘疣、淋病、天花、厌食症、皮癣、癌症等各类疾病意象。在关于爱尔兰等弱小民族的书写中,写作常如治病,是要对一个民族望闻问切,诊断和疗治文化的病灶——这一点也可以参考鲁迅先生小说、杂文中的疾病隐喻。因此,诊断、症候、疾病、疗治等医学的字眼,使书写沾染了一种临床式的思维。马尔登的疾病书写打破了这一传统,还打破了笛卡尔式的“我思”传统中的人的圣像。疾病被展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理状态,更多的是指向生命的脆弱不堪,标示着身体和意义的双重死亡。他的诗回归到人的躯壳。“我思故我在”被改写成了“我病故我在”,由此构成了对笛卡尔以降的关于人的思想道统的逆写。他对于人体的临床摹写,从而不仅仅是一种关于死亡的想象,还触及在我们的时代如何产生个人的生命意义。由此,对于疾病的思考也促使我们去想象在人文主义(humanism)传统的末端如何写诗。


获取渠道

中国知网

推荐网站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ontagion


推荐理由

该网站提供了许多史料,包括书籍、小册子、宣传手册与手稿的数字化版本等,为我们理解流行病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等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历史视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献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