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鉴闻丨被政策留在武汉的年轻人:进国企或考公务员,房子户口是诱惑

2017-12-29 搜狐号鉴闻 狐狸罐头


越来越多的人像陈峰一样,成为政府计划中的“百万分之一”。




 张笑晨 

编辑 | 冯翊

24岁的陈峰没忍住购房八折优惠的诱惑,决定留在武汉,到一家国企做文秘。此前,他拒了几家互联网企业的offer,放弃了在北京当公务员的机会。

向陈峰抛出“诱饵”的是武汉市政府,今年4月以来,武汉推行房子、户口、薪资等优惠举措,计划在5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

越来越多的人像陈峰一样,成为政府计划中的“百万分之一”,长沙、西安、成都等地出台了类似政策。招揽人才的背后,是北上广地区收紧户口指标、控制人口规模、房价越来越高的现实。

回到武汉的年轻人,有的进入了国企,有的准备考公务员。未来,有着太多的未知。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会出现在各种宣传场合,作为政府“留住百万大学生”里的一个数字。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复旦大学的招聘会。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归属感,北京给不了

从武汉大学绿瓦灰墙的图书馆里走出,陈峰一身黑色夹克,灰色围巾,坐在艺术馆旁,说着论文的事儿。离毕业还有180多天,论文尚未进入答辩,工作已经找好。

37天前,图书馆西边六七百米处的人文馆,武汉市长万勇在此宣讲政策。

站在讲台,万勇穿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没有打领带,不时低头看发言稿,来听宣讲的学生、企业主以及官员坐满了能容纳上千人的人文馆,有的挤在过道,有的直接坐在地上。

万勇的左后方是一个长约8米、宽约4米的LED屏幕,时而播放城市宣传视频,时而展示武汉的面貌——一张鸟瞰武汉的全景照片,上面的白色黑体字展示着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两江交汇、三镇鼎立。

“武汉是一座诚意留才的城市,选择武汉就是选择前程无忧。” 万勇劝陈峰这届2018年将毕业的大学生留下,因为“选择留在武汉,就是选择了机会”。

陈峰在一家国企找到了机会,做行政工作,“其实就是文秘”,之前,他斩获了七八个offer,比如“中兴、腾讯、还有两家研究所……”

宣讲会吸引了大量即将毕业的学生,陈粒本应该出现在现场,但看到人多,便转身离开。今年4月开始,宣讲会已经开遍了武汉几所重点高校。

2017年6月,武汉市出台《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希望在五年时间内,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提供人才安居保障、打造大学生主题社区、增加实习实训机会”等八个措施,留住100万大学生。

陈峰已经成为“100万分之一”。他放弃了北京顺义区一个储备干部的机会,“毕竟在北京,我怎么都是外地人”。

武汉大学本科生王烨曾在北京实习。和陌生人合租在西二旗的她,因为发烧,晚上独自一人出门买药,绕了三个街区才找到药店,孤寂感随着生病的虚弱袭来,她昏睡了一晚。她想要“安稳的生活”,决定回武汉。

同样在北京实习的孔钰,接到男友的电话:“我在武汉等你回来”。孔钰沉默了,电话那头传来有点着急的声音:“喂?”“你这是在逼我。” “我这怎么算是逼你,我放弃了这么多,却没得来一点好,你也挺烦的”。男友挂掉了电话。

最终,孔钰回到了武汉,和王烨一样,进了国企。

在北京实习时做互联网编辑的陈粒,感到“工作都很低级”、“真的没什么意思”,又因为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一周流两三次鼻血”,就回到武汉。

由于不想欠亲戚人情,她拒了叔叔给她找的宁波研究院行政岗,希望考上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她把安稳排在第一位,在武汉有归属感、无压力,而“北京给不了我这些。”

武汉招才局。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为了房子和户口

陈峰毫不讳言,自己拒了那么多offer留在国企做文秘,就是为了“房子”。

武汉市政府规定,就业、创业一年以上,拥有武汉市户口的大学生,毕业五年内,可以以市价80%的价格购买一套房产。“有房才是家”,说起房子,陈峰两眼放光。

二线城市中,武汉的房价不算贵,均价一万元左右,陈峰觉得刚毕业时,可能没那么多钱买房,“但房价会往上涨啊”,等到能买得起房子的时候,“20%的优惠就对应着更多的钱了”。

王烨身边那些人“每天聊的只有房子”。她进了一家国企做互联网业务运营,入职两个月,就加入了看房大军。

限购政策下,武汉每开一个新楼盘就立刻被抢完,有的楼盘开盘甚至需要摇号。她听朋友说,有个楼盘把所有申购者拉到武汉最好的琴台大剧院,在演奏厅现场抽号,众人盯着大屏幕,中了号的一溜小跑,抓着钱去交定金,有的一边跑一边哭。

王烨给家人打电话,要20万首付,父亲质问她为什么着急买房,拒绝拿出这笔钱,母亲接过电话,说出了家里拿不出钱的实情。一听到这句话,她哭了,但是不想让母亲知道,就忍着不出声,电话一挂,她不再忍了,哭得很大声。

王烨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就在最近,享有市价八折优惠的社区“长江青年城”破土动工,将在2018年底交付。城内将提供2.5万套青年公寓,5000个众创空间工位,容纳5万大学生居住。

“户型很多样,60平和80平的都有”,陈峰挑了一下眉,很兴奋,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房子的模样。

政府另一项“优惠”是:取消一切户口限制,大学生“零门槛”落户。这对那些在北上广碰过壁的年轻人,诱惑不小。

陈粒觉得,武汉的户口很重要,至少比“北京没户口要强”,说完抿了一口咖啡。

然而,她从北京实习回来后,在武汉的“企业实在太少了”,找一份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太难。

陈峰目前每个月6000元工资,王烨也能赚5000元,孔钰在一家建筑单位上班,工资略低,但至少也能有4000元。在武汉地区,他们算是少数的“高薪”族,毕竟“一个月3000元都算多”。

政府注意到了优质岗位的稀缺,便广泛招来企业,“1268家企事业单位共提供31662个岗位,其中123个岗位年薪过百万元”被广泛宣传。

《武汉晚报》公布的一张“武汉第一批高薪优岗信息表”显示,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技术领军人才”岗,该公司负责人汪文斌告诉搜狐号鉴闻,该岗位要求有海外经验的高管,“最好还是千人计划”。而被经常拿出来做典型的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了100个年薪100万的岗位,但要求应聘者有15年的工作经验。

这些岗位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无缘,适用他们的,是武汉市政府给出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留汉本科生年薪将不低于5万元——也就是说月薪不得低于4167元。

标准是否能够得到完全落实仍有疑问。

据《新京报》报道,武汉市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表示,标准推出后,市工商联、国资委都公开承诺,大学毕业生就业薪资超过这个标准。不过,几家互联网科技类小型企业称尚未有相应的调整工资计划,有人力部门负责人还表示,给工资主要看能力,政策影响不大。

尽管如此,面对不确定的收入,大学生留汉势头依然不弱。

“武汉是一座拥有伟大梦想的城市,选择了武汉就是选择了放飞梦想”,武汉市长万勇用富有诗意的句子鼓励即将毕业大学生。

在他身后,是一份颇为漂亮的成绩单:根据官方12月8日公布的数据,截止2017年11月,在武汉新落户的大学生人数达到12.24万,是2016年全年人数的6.8倍。其中,在零门槛落户政策推出来后,落户人数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超过去年同期的4.4倍。

长江青年城开工。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这就是武汉啊”

陈峰期待的青年公寓房,目前还是一片工地。工地每个角落都挂着“长江青年城”的标志,来往的翻斗车泛起一阵尘土,建筑工人住的简易房已经搭好,挖土机开始轰鸣。

这座“城”被官方表述为“一个关乎复兴大武汉的梦想”。政府计划留下的“100万大学生”,是梦想的一部分。

作为“100万分之一”,孔钰指着一座建筑说,自己就在最顶层办公,直接服务大领导,“有点总裁办”的意思。这座大楼高20层,墙体被诸多直上直下的白色线条切割,线条之间,玻璃窗凹了进去。楼顶左侧挂着红白色的大厦标识,底部镶嵌着楚文化的图腾。

对面,就是男朋友所在的楼,孔钰“从单位的窗户就能看见”。工作半年,她重新找回了方言,“因为同事大多都是武汉人啊”,“我太爱武汉了”。

工作之后,孔钰染了棕黄色的头发,带上了粉色的圆框细边眼镜,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从帽子上的皮毛软趴趴的。说话的时候断断续续,眼神有点闪躲。

陈粒很羡慕她,觉得孔钰已经穷尽了武汉所有好工作的想象。

孔钰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重庆念了一年大学,回家过暑假时,被城市的发展惊住了:几个一线的奢侈品品牌,都齐了。正是那一年,武汉开始“复兴大武汉、建设全国中心城市”,“武汉天天不一样”的口号贴满了大街小巷。

事实上,武汉的“留人”计划多只见于互联网上、报纸版面、高校宣讲场所的喧嚣。城市里,没见着宣传标语,出租司机也鲜少谈论。每天早上,武汉人认真地“过早”(吃早餐),街头随处可见早餐摊位前排着长队,早餐甚至会持续到中午十一点,“留人”背后的“复兴”宏大叙事被生活隐没,低调得像是没有发生。

“城市有活力,个人有发展”,市长万勇在政策宣讲会上说道。

陈峰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武汉的政策非常有诚意”,但并不具备留人的条件,“在整个城市氛围上,还是没有达到公平公正”。

他参加过武汉市轨道交通部门的面试,应聘宣传和行政。学校辅导员告诉他们:每个岗位各招八个人,十二个人来面试,结果出来了,一个人都没要。互通消息之后,大家才知道没人入围,导师跟他说,“武汉就这样”。

陈粒也提到,武汉很多国企会直接找到辅导员,辅导员再在毕业生内部传达,与其他城市自己参加招聘会不同。

走在街头,王烨也习惯了武汉的“气质”:本地人操着方言在大街上骂架,有人说这是溽热的天气给了他们暴躁的脾气,“这就是武汉啊”,但对于留汉工作,她并不开心,甚至有些后悔。

去年年底入职体检时,她被检测有个指标不合格,同事一直陪着她复检,“很温暖”,不像她在北京感受到的“冷漠”,但入职一个月之后,王烨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国企给她的好感消散了。她觉得自己永远都处在庞杂锁链中的一环,“有我没我都一样啊”,而且“说是一个样,做就变成另一个样了”,公司天天喊着的内容运营就从没运营起来过。

到郑州出差结束那晚,王烨在宴会上敬了每个领导的酒,一杯杯白酒往下灌,“我过得太压抑了”。回武汉后,她睡了一下午,快到上班时才化了个妆出门。身边大多是30多岁的同事,并不理解她,她也不想多解释,“说了他们也不懂”,如果再给一次机会,她不会选择留下。

武汉“不仅是一时的相遇,更是一世的相守。”政策宣讲会上,市长万勇情怀满满。

但这在王烨身上似乎很难起到“鼓励”的功效了,用来描述陈峰,可能更恰切。陈峰告诉搜狐号鉴闻,进国企,看中的是资源,体制内可以积攒一些社会人脉,认识点领导,“不然干个几年,什么也没剩下”。

武汉市市长在武汉大学号召大学生留在武汉,共创美好未来。图片来源:网络

留在武汉之后

“五年想留下一百万人,武汉能提供这么多岗位吗?”陈峰表示怀疑。

他学的是网络传播,这座城市即便有“斗鱼”这样的新贵,几个互联网巨头没来,还是消化不了像他这样大量的互联网储备人才。

据武汉市政府官方微博@武汉发布 提供的数据,2016年武汉GDP破万亿,其中产值过千亿的企业集中在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和食品烟草领域,分布着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武汉烟草有限公司、武昌造船厂等著名国企。

“留在武汉基本也就是进国企或者做公务员了吧”,陈粒说,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需要大量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陈峰班上有8个同学留在武汉,其中一半进了国企。

《财经》杂志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的话说,决定人口分布的是产业,人跟随产业走。

“二三线城市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上”,陆铭提醒,“更多从制度上考虑如何焕发民营企业活力,然后让企业寻找人才”。

武汉市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曾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政府就是要刻意留人,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多的大学生留下,就会带动产业发展。

市政府也不是没有去招来新产业,据媒体报道,摩拜、ofo、跟谁学、猿辅导等8家互联网企业,宣布在汉设立总部或“第二总部”。

武汉还面临周边城市“抢人”的竞争压力,长沙、西安、成都均推出房子、户口等优惠政策,试图留住大学生。

在这座城市创业三年之久的何斌觉得,武汉更想留住的“是真正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

政府倾力建造长江青年城,占地1000亩,包括单套面积45平方米的创客公寓,70平方米的梦想+公寓,面积约80-140平方米的高端人才居住社区以及服务于创业孵化的众创空间。这似乎暗合了何斌的判断。

他做了一个能精准推荐职位的APP,该项目获得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00万元资金资助和100万元-1000万元股权投资,“没太费劲”。

从这个角度说,进入国企的陈峰、王烨、孔钰,以及决定考公务员的陈粒,并不能算作“留住百万人才计划”中的典型。

但他们并没有管那么多,王烨则颇为自信,“作为一名硕士生,武汉在对外宣传时,我也应该在人才统计范围内,它留不留我,我都是人才”。

陈峰不太怀疑自己的选择,却也没对未来有什么期待。陈粒还在每天去图书馆准备明年的省考,虽然希望很小,但是她还是决定试试。孔钰在等着自己的年终奖,听说会发不少钱。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陈峰、陈粒、王烨、孔钰均为化名)

来源:搜狐号鉴闻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