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买不起房5:积弱难反 不可能一针就好

2017-02-12 qijunjie1224 齐俊杰的财经读书圈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结束这本书,也会给当今的高房价一个诊断,作者先抨击了易宪容的观点,说把战火引向投机炒作,是完全错误的。这导致了后来整个宏观的误判,一直在打击投机,结果却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作者提出,由于大规模的城市拆旧盖新,让需求开始得到释放,在住房上老百姓开始追求舒适,所以需求量逐渐膨胀,但是市场供给却并未有效增加,2006年、2008年,连续确定严控土地供给的政策,比如北京2002年前后,那会首创、珠江地产、万科都在北京市下属区县拿到土地,但随后随着土地政策的严控,有关部门垄断了土地供应,而这是一种饥饿式的垄断。之后北京房价几次跳升,跟土地的供给紧张关系很大。


甚至作者认为,在目前的土地供给制度下,中国的房价没有泡沫,而如果土地供给跟上,那么泡沫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最后,作者给高房价开了药方:


那就是必须放弃GDP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要减少工业项目在城市中存在,迁出工业项目,就能让超大城市降低人口,而北京还应该迁走大量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央企总部。迁出大学就会让人才迁出,而人才迁出才能让一些产业,在大城市以外真正落地。否则你厂房都盖好了,没有高素质的人也是白搭。有人问这才能疏解多少人口?有用吗?作者解释了,说高素质人才迁出,支持了产业发展,于是就会带动乘数效应,一些低端服务业,就会围绕着高素质产业展开。比如你建成一个科技园,有公司落户了,有员工就业了,然后周边的买菜超市理发,小餐馆,甚至各种批发市场,洗衣店电影院也就都有了发展空间。作者说的这点还是在理的,不能总想着迁出低端业态,因为低端业态往往需要寄生在高端业态旁边,换句话说低端业态无法自己创造价值养活自己,相反高端业态由于往往参与全国甚至全球性竞争,他自己就能产生价值,所以更好落地生根。比如互联网企业,百度腾讯开在哪其实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有没有人才,如果有个计算机类的大学城,那么至少一些分支机构还是可以设点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比如产品经理一类的这些恐怕暂时还迁不走,但有一个矛盾是,高端业态,大城市也舍不得放走。所以这几年一直纠结,低端业态赶不走,高端业态舍不得。控人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即使下大力气整顿,看到了初步效果,但谁又知道后面是否可以持续,谁又能保证,这些清理走的批发市场,不以其他的形式在杀回北京呢?别忘了那句话,监管计划的腿,永远追不上市场的步伐。


作者的观点就说到这了,下面是老齐的观点了。读完这本书您怎么看呢?这本书里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说土地供给不足,计划的土地政策,严重落后于市场机制,所以导致了房价乱象,但我们之前也读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思维模式,任何东西都有利有弊,有的时候甚至此一时彼一时,之前利大于弊,之后就弊大于利了。就拿土地供给来说,确实如此,土地供给不足,而且分配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造成了中国房价的火寒之毒,有的地方似火烧,有的地方却冰冷了很久。那么是不是放开土地供给就一定好,这个很难说,之前我们也分析了,如果此时大量供地,很可能戳破这个泡沫,扭转预期,然后进而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开发商拿了地还没盖完,就倒闭了,最后严重浪费,到处都是烂尾楼。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景象吗?显然不是,房价涨你的收入追不上房价买不起房,房价跌,你可能干脆没收入了,更买不起房了,甚至之前的收入也都会被金融风险吞噬掉。所以不要企图让自己的国家崩溃,那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那么这个局究竟该怎么破?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想,但时间拖得太久,危险越来越大,而麻烦也是越来越多。现在要改变已经变得困难重重,2005年的时候,多供地就能解决,08年的时候不放那么多信贷,可能也早就理性回归了。2014年底,如果不救市放开调控降低利率,那么楼市的风险要比现在小的多的多。但生活没有如果,经济更是如此,我们等到的是2016年暴涨了,暴涨之后必有暴跌,这是金融市场的特性,也是不变的规律所在。当房地产过度金融化之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而我们现在要完全避免风险,似乎已经没有可能,现在只能说如何让风险更低,杀伤力更小。而我们的政策就是一方面限购限贷,来降低楼市的成交量,为暴涨之后的楼市续命,让他们能够多挺一会。另一方面,切断银行和楼市的联系,降低金融风险,不让银行表外业务参与楼市,不让未上市的开发商发债,鼓励开发商并购,让你们自己铁索连船,抱团取暖,避免互相踩踏。相当于我们在鸣金收兵之前,先要处理好撤退的队形。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另外,还是那句话,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房价这么高不可能有灵丹妙药,真的要把房地产打下来,金融危机了,肯定会造成更大的问题。香港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得不借鉴,所以必须要利用组合的力量平稳过度,趋利避害。最好是房价不涨不跌,用未来的时间和收入增长来化解高房价,如果做不到,也要让他慢慢跌,最好不要暴跌。如果非要暴跌,也先得把银行捞出来,要保证地方政府有未来的收入,地方债不能跟着炸掉。所以这才是分级预案,上中下三条应对方法,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之间的土地分配,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应该合理调配土地使用,北上广深杭州,起码这几个城市保留农业用地是没有意义的,但也不是说把这些地方的农用地都用来盖房子,还是应该合理规划有序发展,比如大北京你就应该分区发展,像海淀就应该主打科技、互联网和教育,朝阳就是商贸,东西城是政治文化中心,把金融、部委和众多的央企总部从城区里面迁出来,放到周边去。否则上班都奔中心,下班都奔郊区,这能不堵车吗?一个大城市也应该当成若干个小城市来建设, 功能切分开了,再加上农业用地的有序供给,让大家出门不多远就能够上班,我相信北京这么大的地方,装个2000万人,大家依然可以宽宽松松的过幸福生活。规划好了,完全可以引进重庆的地票制度,你就让市场去调节好了,有需求,有利可图就可以盖很多房子,他盖了房子,他自己找地方还你同样面积的耕地,这何乐而不为呢?由开发商投资的耕地,肯定比原始耕地效率更高,物尽其用不好吗?


至于房地产税,这个也是必须的,一是为地方政府找到更好的收入来源,二是改变这种卖地的扭曲收入结构,三是把房子从金融属性里面释放出来,否则这东西大家玩命囤积,对于经济危害极大,也浪费极大。另外还能调整收入结构,鼓励劳动奋斗致富,化解贫富分化。第四,也能有效增加出租房供给,没有房产税,他租不租无所谓,他为了保持良好的装修,他就选择不租,宁可让他空置,而如果引入房产税,持有房产产生了巨大成本,他就会迫切把这个成本转嫁出去。所以,会努力的往外租,所以老齐不同意作者说的,房产税会让租金上涨,相反很可能房产税出台会增加了房屋供给,最简单作者说的20%的空置率很正常,这20%出来对于租房市场来说,就会是一个不得了的冲击。

所以问题回到了原点,你到底该不该买房,如果自住, 这个问题我无法衡量,因为没法用收益率来衡量你幸福感的价值,你买了房,就从此家庭和睦了,夫妻和谐了,这个价值实在没法用金钱衡量,所以只能你自己内心去评判。不能因为过年猪肉涨价,咱大年三十就不吃猪肉了。您说是吗?但如果要是投资,老齐就要拦您一下了,好的投资是人民币进去,更多的人民币回来,而房子现在很显然已经不具备投资的属性。


第一房子产生价值的能力已经不如定期存款,换句话说你把房子租出去,还不如把房子卖了存银行拿到的钱多,这还是在不收税的前提下。

第二房价已经严重脱离了购买力,穷尽一生的财富买一个房子,但花无百日红,没有一个商品永远涨,当大伙买不起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跌,而暴涨过后必然是暴跌,房子严重金融化的后果就是,一定最后8成人赔钱。结果是一定的,但死法却不一定,换句话说并不是说你买的早就一定不会赔钱了,买的早很可能禁不住诱惑又换了个更大的,这就好比高位加仓满仓甚至杠杆仓迎接暴跌。

第三,从政策上看,超级大城市的概念已经终结,之前人口流入最多的地方,可能未来几年会成为流出最多的地方。有饭大家吃,合理分配人口,这是未来几年的思路。所以供给需求上可能马上面临变化。


第四就是一整套包括税制、土地、金融、贷款等政策的调整,有可能彻底扭转房地产的预期,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推出REITs,也就是说你不是买不起房吗,你可以买这个房地产的基金,然后大家伙攒在一起去买房,房价涨了,就都赚钱,房价跌了就都赔钱。这将改变房地产的价值重估,有可能成为一个集资建房的变种。让那些恐惧日后再也买不起房的朋友,不再那么恐慌。不用过早的,带着几代人的收入杀入楼市,还有互联网的长租房出现,将模糊买房和租房的界限,这对于买房价值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杀伤。


最后给大家展望一下以后的房地产吧,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手表一样的行业,什么意思呢?就是好的房子逐渐变成奢侈品,比如到时候不再有70年土地使用权限制,与国际接轨,土地可能上百年都是你的。那么独栋的别墅因为独享土地使用,将会变得相当昂贵。而大多数公寓则变成了生活必须品,价格不再遥不可及。买块swach都能买的起,但买百达翡丽就不是一般人能带的起的了,但他们的基本功能都一样,都是看时间而已。


好了,借作者这本书,老齐也没少吐槽,读完这本书,您对房地产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考呢,可以在留言里写下来,我们一起讨论。





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齐俊杰看财经】,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