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朱棣文——他抓住了一个原子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文章
编辑|渡十娘 



文章,加拿大华文作家。理学博士,任职加拿大农业部研究发展中心。作品发表在《北京晚报》、《家庭》、《天池小小说》、《微型小说月报》、香港《文综》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情感危机》《失贞》《剩女茉莉》,随笔集《好女人兵法》。曾获首届京东杯“锐“作者征文大赛长篇作品二等奖,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奖一等奖等。



在一生中,你必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战,永远不放弃。
- 朱棣文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发言人。他带领AT&T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创立了以激光冷却捕捉原子的方法,这项研究获得1997年诺贝尔奖。他不到三十岁便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004年开始总管美国资源部资历最老的国家实验室,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下边有请朱棣文。”


掌声未落,一位干练的中年男士已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各国的科学家,他一脸无辜:“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听起来真牛。但这说的是谁啊?”台下当即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

这就是朱棣文!这位生长在美国的华人,从一个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学,直到今日在世人瞩目之下步入政坛,一路不无艰辛,却谈笑自如,似闲庭信步。
 
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当被问到家庭,朱棣文总是打趣说,自己出身于一个“科学世家”。祖父辈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后毕业于中国和美国名校并在美国定居下来。

“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而我只有一个。不过我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就差不多打平了!

大学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学校里各门功课纪录的保持者,老师们总是记得他哥哥的名字,希望他能同样优秀,可朱棣文只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通过看书学会了网球,甚至进了校网球队,还用小店里买到的竹子自学撑杆跳,“很快就轻松跳过两米四”。

那时候朱棣文最喜欢的圣诞礼物是复杂的手工模型。家中的沙发上、地板上到处是他组装的飞机、坦克、军舰,外加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丝钉,直到几天以后击破妈妈忍耐的底线。

说起这段自由自在的儿时时光,他说:“我喜欢动手,那些游戏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我总能生动地想象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脑子里把它们转来转去。”

高中最后一年,他灵感突发,做了一个悬垂来测量重力大小。而25年后他制作的原子喷泉干涉仪,恰恰优化了同样目的的测量。


由于高中时平均分数偏低,朱棣文被常春藤大学联盟拒之门外,最终进入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大学就读。他却很知足,“没人知道我哥哥,终于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师,朱棣文总是心怀感激地说:“这位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特殊和独立的个体,使我们能尽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朱棣文出色地完成了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后研究,获得该校教职。但目光长远的学校却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职前出去走走看看。谁知道,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刚抓住一个原子

贝尔实验室是世界闻名的电子及物理学实验室,这里的研究出过六项诺贝尔奖。1978年朱棣文刚来时,公司允许他做一阵子自由研究,任选领域,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谋深算”的老家伙或者一脸懵弄的“毛头小子”随意聊天,和任何对胃口的人合作。这让朱棣文如鱼得水。


贝尔实验室每个研究员只能雇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博士后,所以各研究小组合作频繁。在这里,朱棣文无时无刻不被新发生的科学趣人趣事环绕,朱棣文称之“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绘为一段“神奇的时光”。

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不停飞奔,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不少人屡试屡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对朱棣文说:“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败了,你来试试吧。”朱棣文一番演算,发现确实很难,调侃说,终于明白老者为什么把这个问题交给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封门,朱棣文独自坐在安静的实验室里,看窗外雪花纷飞,犹如童话世界,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先把原子冻得动弹不得,再动手抓它?他将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结果告知老板,老板说:“你想做一些疯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过,就带着你的人做,别再招惹其他人……”

朱棣文很快投入实验。他将真空室里的原子冻到接近绝对零度,又用6道激光从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这样老老实实地落入了陷阱。他跑去告诉老板:“您猜怎么的?我刚抓住一个原子。”老板说:“不错。抓到打算干什么?”朱棣文说:“我也不知道……但这还真是不错!”10年之后,这项当年前景渺茫的实验结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打破了该奖项只属于理论物理的神话。

有趣的是,当朱棣文给妈妈打电话告知获奖的消息,这位母亲略带嗔怪地说:“这挺好。可是,亲爱的儿子,你打算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
  
走进科学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对全新领域产生好奇。他将之比喻为走进新房子,东瞧瞧西看看,什么都是新的。潜心研究了20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现在已经抓住了原子,为何不试试抓住更大一点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质,多聚物什么的。

完全没有生物学背景的朱棣文随手拿起一本1500页的生物学书,看了150页就看不下去了。他于是跑到生物学家那里,用仅有的一点生物学知识与他们聊天,说出自己的猜测和兴趣点。多数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你这想法太没根据啊”,或者“这个从前已经有人做过了”。只有极个别的时候别人会对他说:“哎呀,这正是现在的中心问题。”取经回来,朱棣文开始阅读生物教材和论文,不久便可看懂生物学的前沿文献。

开始像是做游戏。朱棣文带领他的学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链状DNA分子的两端,抓住了又想:何不试着看多大的力气能够揪断它?却怎么也揪不断——DNA分子原来是这么结实的。“不如再松手试试!”结果这些生物的门外汉第一个发现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弹簧一样缩作一团,每次缩的方式还不一样。人工操作下分子所显示的状态正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特性。就这样,朱棣文成功地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陌生的领域。

为了人类未来

2004年,朱棣文毛遂自荐,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学教授。

国家实验室隶属美国能源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研究室。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已着手研究生物燃料和太阳能科技。而朱棣文则成为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环保宣传者之一。常常见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各类论坛,衬衫袖子卷起,谈笑风生。

朱棣文说:“我们总是说‘等到完全确定时再开口’。但是在环境问题上,等到你确定时,却为时已晚。现在,大多数人宁可花1000美元修一个大理石厨台,也不愿用这笔钱来改善厨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于为何工作转型,他说:“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我逐渐看到气候变化的后果是多么危险。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做什么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朱棣文为环境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垂青。奥巴马提名他为新一任能源部部长,帮助完成自己的许诺 — 让美国变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独立。

朱棣文在一次访谈中,称自己走过的路更像“随意的徜徉”。经历过自由的幼年和坚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对后来人说:“在一生中,你必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战,永远不放弃。”

我身上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基因

朱棣文虽然在美国长大,但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你们是中国人,你们的家乡在苏州的太仓,很多亲人都在那边。”兄弟仨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朱棣文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

朱棣文回忆说,三兄弟跟妈妈在厨房包馄饨,“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在前头擀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


朱棣文曾两次回故乡太仓寻根问祖,他说:“我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用科学术语说,我身上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基因。”他用英文为朱棣文小学题词:“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迈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这里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题词最后,用中文写着“朱棣文”,这也是朱棣文为数不多会写的汉字。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人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量子光学界的世界权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发明“用雷射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而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前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