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铮:我的知青路

张铮 兵团战友 2023-02-21





1965年9月4日,我们乘着西去的列车,离开天津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北一甘肃农建十一师一团六连。从那时起我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垦荒地,开始了忘我的战天斗地。我们秉承了兵团人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荏苒,转瞬五十四年,我们两鬓皆白。但无论我们的身份角色如何转变,无论身在天南地北,都常常梦回戈壁,都思念朝夕相处的战友,任何有关兵团生活的往事都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因为我们情系戈壁,我们是六连人!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战友情!


《情系戈壁》书摘




我的知青路


张  铮




一九六五年九月四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就是这一天,我和我一个学校的几位同学乘专列从天津出发,远赴祖国大西北—甘肃省玉门镇。车上坐满了天津市各个学校走出来的男女学生。他(她)们现在已经是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军垦战士了。一身绿军装,表明了他(她)们的身份。虽然没有领章、帽徽,但也称为战士,是军垦战士,是知青。


从这一天开始,这些年青人远离家乡,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苦的,一切都未知的人生路。


一九六五年至今已经五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经过努力,返回了天津,但那一段艰苦的人生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一)听“邢燕子 侯隽作报告”


倾听邢燕子、侯隽作报告,是我支边前的事情了。临初中毕业时,学校组织我们65届即将毕业的初中生,去听邢燕子、侯隽做“扎根农村干革命,甘当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报告。地点在天津化工学院礼堂,离我们红星中学不远。听报告的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我记得天津市委,红桥区委都有领导参加。各个学校的学生、老师坐满了整个礼堂。那时候邢燕子 侯隽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了,知名度享誉全国。所以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一睹她们的尊容。同学之间议论纷纷,整个礼堂秩序有点乱。不大一会儿,礼堂外传来汽车喇叭声,大家不约而同都伸长脖子透过窗户往外看。只见两位农村打扮的年轻姑娘从小汽车里下来。在市、区领导的陪同下缓缓走进会场。本来喧闹的礼堂顿时安静下来。只见一位领导走上台来,扶正扩音器,宣布大会纪律,准备正式开会。


报告会开始,一位红桥区的领导简单讲清了,今天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并对台上就坐的各位领导一一作了介绍。当介绍到邢燕子、侯隽时大家热烈鼓掌,表示欢迎。


市委领导首先讲话,大概内容就是号召广大青年向邢燕子、侯隽学习,去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大农村大有作为。”一类的言词。随后邢燕子做“扎根农村干革命,做一代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的报告。报告中她较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的工作学习情况。邢燕子是天津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长大,爸爸、妈妈都在天津市区工作。58年高小毕业后,她没有继续上学,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而是选择了回宝坻老家务农。她立志发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战天斗地。她把村里许多年轻姑娘组织起来,举旗“邢燕子突击队”。邢燕子处处走在前面,每日起早贪黑,出工早,收工晚,带领突击队队员苦干实干,只有干才能尽早改变农村面貌。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很快就传播开来,当时的《人民日报》《河北日报》都先后刊登了她的先进事迹。为此郭沫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邢燕子歌”赞美她扎根农村的奉献精神,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侯隽是北京青年,62年高中毕业生。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和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要求到宝坻县史各庄插队,当一名农民。侯隽父亲是水电部华北电力设计院的工程师,母亲是工会干部。她毕业时适逢党中央提出“大力兴办农业”的号召,才来到宝坻县,住土房吃粗粮,和农民一起艰苦奋斗。在农村也有过苦闷。周总理亲自问过她的生活,鼓励她好好干,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


邢燕子、侯隽的报告对我们65届毕业生来说,鼓舞是巨大的。1965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学校也放出风来说“今年除了考上学的继续上学外,剩余的毕业生一律上山下乡,社会上不留一个社会青年。”这些口号与这些传言不能不说对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促动。



(二)加入兵团


1965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


那一年,不论你是求学还是参加工作,都要经过政治审查这一关。严格的政治审查也使很多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过早的走入社会。


65年我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首先征求了父母的意见。那时,我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兄弟姐妹多,而且都在上学。平时家里的生活主要靠二哥接济。父亲是清洁工,每月挣不了几个钱。母亲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虽然日子清贫,由于母亲会勤俭持家,日子勉强还算过得去。根据这种经济条件,我不准备考高中了,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的这种想法,争得了父母的同意。在填报志愿时,我报考了天津财经学校,地点在西青道上。真正发榜时,我异常高兴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拿着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一家人都很高兴。祝贺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以后的几天了,我每天都在为继续读书做准备。天有不测风云,令人想不到的是,开学还要经过政审这一关。开学那天,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我还是落榜了。我一肚子的怨气和委屈不知向谁去述说。


我们班主任老师闻讯后几次到我家看望,并做我的思想工作,意思就是让我想开点儿,不能上学就另寻出路。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父母,甘肃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正在天津招人。不如让孩子去,参加甘肃兵团,出去闯一闯。老师的话打动了我的心,参加兵团有工资,还发衣服,和军人一样,一身绿军装、军帽多好啊!如果不走,在天津找不到工作闲在家里,只能给家里增添负担。想到这儿,我被迫填写了要加入生产建设兵团的申请书。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临出发前我真的领到了一身军装和一些日常必需品。我家里为我忙活了好几天。爸爸 妈妈也几次流泪,依依不舍。我二哥听说我去甘肃兵团,就把他保存的,一直舍不得穿的军裤 军帽和一双崭新的军用皮鞋给了我,还有一件军大衣也给了我。我二哥是北大荒的转业军人。他鼓励我去兵团好好干。


1965年9月4日,天津东站人山人海,我们参加兵团的人要出发了。我父亲 我哥都去东站送我,依依不舍。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终结了我们九年的学习生活,走上了新的完全陌生的人生路。


2018.11.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