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出版社“学人文丛”(李里峰 李恭忠 石斌 舒建中 著)

随读随写 2019-05-20

许倬云:宗教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

作者: 李里峰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丛书: 学人文丛

ISBN: 9787305203954

 

作者简介  · · · · · ·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2-13年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研究,著有《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中国考试通史·民国卷》(合著)等,译有《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在境内外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70余篇。

 

目录  · · · · · ·

上篇:视野与方法

(1)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

(2)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

(3)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4)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5)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6) 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

(7) 暴力是恒久的吗? 

中篇:知识与制度

(8)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

——以汪康年为例的思想史阐释

(9)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

——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10) 翻译的政治:严复译著与东亚近代知识传播

(11) 在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国耻”论述

(12)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13)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下篇:革命与治理

(14)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

(15) 革命中的乡村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16) 运动中的理性人

—— 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17)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 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18)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19) 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 


近代中国社会史论

作者: 李恭忠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装帧: 精装

丛书: 学人文丛

ISBN: 9787305201318

 

作者简介  · · · · · ·

李恭忠,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侧重于政治文化与集体记忆、秘密结社与中国社会史、中国海洋史等领域。代表作为《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编 “社会”的“秘密”

“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

——兼论“差序格局”的 社会结构内涵

结义:近代中国的“社会”想象

“客家”:社会身份、土客械斗与华南地方军事化

蒙冤叙事与下层抗争:天地会起源传说新论

民族主义的“发明”:辛亥革命前后的会党论说

第二编 观念和制度

“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

从republic到“共和”:一个西方概念的中国之旅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象——1895年广州起义再探

张謇科举经历探微——制度史的视角

谁之县政——民国后期山西四县财政预算岁出结构分析

第三编 记忆与认同

康熙帝与明孝陵:关于族群征服和王朝更替的记忆重构

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

“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

“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

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



大国战略与世界秩序

作者: 石斌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丛书: 学人文丛

ISBN: 978730520132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传统与新兴大国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大国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在当前和未来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世界秩序的现状和未来。本书有助于新兴大国合理确定国际秩序改革目标、准确定位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身份与作用,并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运用恰当的政策工具,兼具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美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美国研究等。


目录  · · · · · ·

代序:国际问题研究要有知识关切1

上篇  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缘起、内涵与现实意义3

一思想背景与理论缘起3

二“中间地带”理论的基本内涵6

三“中间地带”理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8

毛泽东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及其战略意义12

一毛泽东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12

二“中间地带”理论是毛泽东世界多极化思想的最初体现14

三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几次转折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反映19

四毛泽东关于西欧联合自强的主张是其多极化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20

五结束语24

展望21世纪之中国与世界——邓小平国际关系思想学习笔记 26

一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发展趋势26

二时代主题与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29

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对外政策32

四生产力标准的引入与国际经济关系35

顾维钧与联合国制宪会议38

一围绕中国代表团成员构成问题的争论38

二中国代表团外交方针的确立42

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的外交活动45

四余论48

“名不正则言不顺”——台湾当局十年“务实外交”剖析50

一“务实外交”的实质及其国际背景51

二“务实外交”的基本手法和主要内容55

三“务实外交”的困境58

四结束语62

探索国际问题研究的融通之道65

一历史视野:从外交史到国际史65

二现实关切:国际现状的“中时段”研究69

三理论思考:寻求国际关系的历史、史学与理论的契合70

四学术机制:自主、多元与协调、统一73

中美在东亚的战略共识与分歧76

一中美战略合作对东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性困难77

二中美在几个关键问题上的认知差距与政策分歧86

三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摆脱“大国政治悲剧”的可能性 97

四结束语111

中美战略关系与亚太安全秩序——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未来的启示 112

一引言113

二中美关系的基本经验:合作共赢需要战略基础116

三当前亚太安全秩序的复杂现实123

四亚太安全秩序的根本出路:基于大国协调的多边制度合作 127

五亚太安全秩序的首要条件:中美基于“关键共识”的战略合作145

六初步结论165 

中篇  美国外交与安全战略

略论杜勒斯对苏战略的早期思想背景(1919—1952)171

一“和平变革”的政治哲学172

二从怀疑到敌视——杜勒斯对苏联的认识历程177

三对西方文明的“历史性挑战”——杜勒斯的苏联观182

四结论189

杜勒斯与美国对1958—1959年柏林危机的反应192

一美国原定对德政策与“应急计划”面临考验193

二美国和西方应对方案的调整198

三西方三国围绕应急军事行动方案的分歧201

四结语207

1953年东德事件与美国对苏东“演变”战略的起源209

一“解放”政策:“激进”抑或“演变”?210

二东德骚乱的考验213

三西方大国的谨慎反应215

四对东德的心理战:西方食品援助计划219

五结束语222

波匈事件与美国对苏东“演变”战略的定型225

一“演变”战略正式出台225

二波匈事件的检验:“演变”战略完全定型228

三“演变”战略的实质233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关于核报复战略的内部争论238

一“新面貌”与“大规模报复”战略239

二“预算平衡”与“防务优先”的矛盾242

三“核威慑”与“核报复”的两难246

四局部调整:从“战略一元论”走向“战略多元论”250

五结束语254

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反应257

一引言258

二美国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反应:从艾森豪威尔到约翰逊 261

三尼克松政府的战略调整及其防扩散立场268

四尼克松政府对以核政策的蜕变与定型274

五结束语287

美国“黩武主义”探源289

一问题的提出290

二美国“黩武主义”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293

三美国“黩武主义”的主要根源305

四谁来约束美国的行为?322

核时代的美国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

——对两个经典文本的重新探讨332

一美国全球战略:两大主流观念的分歧与融合333

二冷战格局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356

三冷战进程、美国的战略选择与“霸权困境”377 

下篇  世界政治及其伦理透视

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385

一英国学派之“学统”:伦理维度的核心意义386

二格老秀斯理性主义国际伦理传统的“修正派”392

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内在张力399

四对国际伦理困境的非完美主义立场413

五英国学派国际伦理思想的意义与局限429

沃尔泽的正义战争论述评

——兼论美国学术理论界有关海外军事干涉的思想分野440

一西方正义战争论的历史演进441

二沃尔泽的社群主义思想与一般正义论444

三沃尔泽正义战争论的基本内容448

四学术争鸣与政策论辩458

五结语464

权力、权威、责任——马克斯·韦伯国际关系思想浅析468

一思想背景469

二权力与文化471

三权威、官僚与利益474

四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478

五几点评价481

基督教现实主义国际伦理思想浅析486

一自成一体的人性观488

二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493

三国家道德与国际政治伦理497

四实践伦理的几个具体问题504

五几点思考510

“雄蜂”的阴影——美国无人机作战对当代战争伦理的挑战 514

一引言515

二背景516

三无人机与“开战正义”518

四无人机与“交战正义”526

五无人机的“隔离因素”与承担危险的伦理530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国际政治视角的伦理论辩与政策选择535

一引言536

二“人的安全”观念的兴起537

三理论分歧:何谓“人的安全”?542

四“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价值冲突与互补552

五伦理与政治抉择的原则与途径557

六结论571

后记573


美国外交散论

作者: 舒建中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 精装

丛书: 学人文丛

ISBN: 978730520756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美国外交为研究重点,从美国外交的决策机制、执行机构、智库及研究中心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地对美国外交进行全景式展现,既分析了美国外交的制度层面,又分析了美国实现其外交目标的工具与手段,以有利于中国外交对美外交决策地展开。

 

作者简介  · · · · · ·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中美中心双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美国研究等。承担多项国家课题,著述丰富。

 

目录  · · · · · ·

上篇  美国与国际制度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与美国对外政策 3

一、多边自由贸易的提出 4

二、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最初努力 6

三、“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的提出 9

四、伦敦会议和纽约会议 10

五、日内瓦会议 11

六、哈瓦那会议 15

美国对外政策与“肯尼迪回合” 18

一、美国发起“肯尼迪回合”的主要原因 19

二、美国与“肯尼迪回合”的主要谈判进程 26

三、“肯尼迪回合”的谈判成果及其评价 36

美国与“东京回合”:贸易霸权面临新挑战 42

一、美国发起“东京回合”的背景、动因与目标 43

二、美国与“东京回合”的谈判进程 49

三、“东京回合”的谈判成果及其对美国贸易霸权的影响 56

四、结语 6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美国外交 64

一、怀特计划的制订 65

二、凯恩斯计划及其与怀特计划的比较 68

三、美英关于凯恩斯计划的谈判 70

四、关于稳定基金计划的前期谈判 73

五、从“联合声明”到大西洋城会议 76

六、布雷顿森林会议 81

试论美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89

一、美国国际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战略目标 91

二、“新经济政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95

三、牙买加体系与美元本位制的正式形成 102

美国对外能源政策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建立 111

一、美国倡导建立国际能源机构的主要动因 112

二、美国的政策方案与国际能源机构的筹划 119

三、华盛顿能源会议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建立 125

四、结语 132

美国对外政策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建立 134

一、“原子为和平计划”的提出及其动因 135

二、美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谈判 140

三、美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的主导地位 145

美国对外政策与大陆架制度的建立 152

一、大陆架问题与“杜鲁门公告” 153

二、美国与大陆架问题的国际谈判 160

三、美国在大陆架制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变迁 166

美国对外政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 174

一、战后教育和文化重建议程的启动 175

二、美国的政策设计与战略目标 178

三、美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谈判 181

四、美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 184

五、余论 188

美国与战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 191

一、美国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政策设计和前期磋商 192

二、美国与国际民用航空谈判的阶段性进展 201

三、美英《百慕大协定》与国际民用航空制度的建立 210

四、结语 218 

下篇 美国与隐蔽行动 

美国的准军事行动理论 225

一、准军事行动的基本方式 226

二、准军事行动的辅助手段 232

三、准军事行动的新领域 236

美国隐蔽行动理论研究述评 241

一、隐蔽行动的含义和类型 242

二、隐蔽行动的升级模式 253

三、关于隐蔽行动的争论 258

美国宣传战的政策功能与实施平台 263

一、美国宣传战的理论研究框架 264

二、美国宣传战的战略和战术功能:基于案例的研究 269

三、美国宣传战的实施平台 276

四、余论286

美国的“成功行动”计划:遏制政策与维护后院的隐蔽行动 288

一、“成功行动”计划的背景及其政策策略 289

二、“成功行动”计划的实施及其后果 296

三、余论 305

从“成功行动”计划看美国隐蔽行动的基本模式 307

一、支持性官方压力 309

二、隐蔽宣传战和心理战及隐蔽政治行动 313

三、准军事行动 317

美国与智利1973年“9·11政变” 322

一、美国对智隐蔽行动的政策设计和目标 324

二、美国对智隐蔽行动的实施与“9·11政变” 332

三、从“9·11政变”透视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 342

美国宣传战与智利“9·11政变” 347

一、美国对智宣传战的政策设计与目标 348

二、美国对智宣传战的实施与“9·11政变” 352

三、从“9·11政变”透视美国的宣传战略 360

后记 367



【补锌补钙】

刘永华《时间与主义》出版

 《区域社会史研究读本》出版

黄云眉《鲒埼亭文集选注》再版

邱澎生《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出版

杜正贞《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出版

《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出版


【晚清民国】

戴海斌《晚清人物丛考》:关注历史中的“人”

千军万马来追牛:谭伯牛《牛史·晚清篇》出版

马建标《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出版

桑兵《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出版 

高田时雄《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出版

杨焄《却顾所来径》:从六朝文学到近代掌故

《尘封的历史——汉学先驱邓嗣禹和他的师友们》出版

王东杰《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出版

陈建华《凌波微语》:追怀往昔,追念师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