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质生产力如何走出“实验室”?科学家+企业家+委员共话“南海之道”

南海科技
2024-09-01

这是一次热烈的集结,呼唤群策群力,畅通“平台-园区-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次畅快的登高,邀各方高人登季华实验室高地,抒发展高论余音绕梁,身心激荡。


这是一次特别的资政,立新质之志,谋双强之效,一起尽“南海之功”赴一场未来之约。





5月9日,一场聚焦“平台园区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南海区政协2024年首场专题协商会开进季华实验室。


在3个小时紧张的“头脑风暴”中,南海区政协委员、企业家、科学家与职能部门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观点交锋。


南海区政协2024年首场专题协商会在季华实验室举行。


南海有什么底气向“新”而行发展见“质”?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全国上下的一个热词。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春节后,广东省委召开“开年第一会”,聚焦“科技产业互促双强”主题,提出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广东。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以新提质”,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持续塑造产业新形态、保持产业年轻态。


作为制造业大区的南海,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的“平台-园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有效地让科技与产业形成了“共生”关系,实现了互促互强、融合聚变,让南海一跃成为国内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区政协智库专家、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主任林焕辉看来,南海不仅制造业密度高,创新平台和园区浓度也高,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浓厚氛围和强烈需求,“平台-园区-产业”这一特色路径,在全省都有探索意义


事实上,南海产业基础扎实,企业家敢闯敢干。从数据上看,202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行业2个、超200亿元行业16个,传统产业稳步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海谋划构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3+3”新型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促进南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南海区政协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小切口,广泛组织委员、专家、科创平台代表,密集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研究,并在当天召开专题协商会,为南海更好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新质生产力
“最初中间最后”一公里怎么破?


推动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然而,现阶段的南海,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仍存在不少痛点、难点、堵点。


如果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比作一段跑道,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公里”问题:创新策源的最初一公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和中试阶段的中间一公里。打通了这三个“一公里”,就打通了“平台-园区-产业”这个大循环。


“南海有很多科学家,科研机构,研学人员,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南海优势,但科技成果落地的痛点在于怎么打通这‘最初一公里’。”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珠江开关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柏成直言,自己是大海里面遨游的商人,正是对接这“最初一公里”的人。在他看来,“平台-园区-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就像琵琶有正弹和反弹两种手法,如果“正弹琵琶”是研究机构选题立项,研究出成果后,问企业要不要,那“反弹琵琶”,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研发机构发出要求。对于企业而言,以市场的产业化为出发点,理清企业到底要什么,再以此去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打通前、后一公里。

“高校里的科研成果,超过99%无法直接产业化,尤其是成果要落地,投入成本太高,很多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南海区政协常委、广东伟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伟欣更关注“中间一公里”问题。在他看来,传统企业尤其是一些工厂,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议南海科创平台要常态化设立对接企业的窗口,以便让企业顺利找到平台。


季华实验室要做的就是把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本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佛山众多的制造企业赋予更大的发展后劲。”围绕南海制造业当家和本土企业需求,广东省政协委员、季华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陈俊江期待,更多的企业家走进季华实验室,让更多优质的“立地”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走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的发展之路。


当前南海在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遇到不少挑战。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千灯湖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洪认为:“科技跟金融想要更加精准的结合,需要政府政策引导。通过国资牵头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他建议,进一步强化贯穿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通过集合科研、人才、金融、产品、服务资源,让科技创新的支持惠及更多的创新主体。


“目前产业与科研还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语言不通’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南海区政协常委、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王博伟看来,最理想的状态是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做引领,由消费者出题,再由科学家、企业家和消费者一起来“答题”。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打通产业和科研“最后一公里”。


对于未来,王博伟也提出了美好愿景:希望南海的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能够摒弃圈子和界限的限制,携手共进,创造南海这个圈子共同的“语言”,一起创造南海的未来,守护未来的南海。


中央有所呼、省委有所应
南海如何有所为?


中央有所呼、省委有所应、南海有所为。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提出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南海之道。接下来,政府部门如何有所为?


围绕着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中梗阻”问题,南海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谈到,过去一年,南海区科技局从三方面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一方面是构建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成果转化模式,开展科技攻关和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快科技成果创业式转化,为科创团队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加强成果转化的供需对接,架起供需对接立交桥,使科技创新成果与需求方互通有无、促成合作。


统筹全区发展改革规划方面,南海将会有哪些举措?区发改局副局长侯湘源表示,为了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未来南海区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策略上也会相应调整,除了普惠性的生活配套,将更加注重科研团队的内在需求,“科研团队最想研究什么,我们就要配套相关的政策。”


南海区副区长曾法强表示,将坚持加大力度扶持和支持优质科创平台、坚持打通从平台到产业再到园区的信息流;同时坚持做好产业载体建设,重点统筹国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器;坚持金融赋能,继续加大国资对新质生产力项目的投资,真正让国资起到“定盘心”的作用,与社会资本一起,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海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冼富兰表示,要以“长期主义”深化发展“平台-园区-产业”模式,持续优化相关政策措施,用心、用情大力支持科创平台发展,让各类先进要素和创新潜能,在南海 顺畅流动、充分释放。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南海区政协党组书记刘光辉表示,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南海的经济、科技和企业发展实际,结合社会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


在他看来,在传统的模式中,产业与科技是两个互补交叉的体系,二者之间有很多空白。推动两个圈子慢慢靠近、交叉、融合的过程,就是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产生新质生产力。


在这方面,南海有良好的基础,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4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6家,汇聚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33个科创平台,是佛山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挥358名政协委员的优势,促成企业家、科学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的交流互通,资讯、资源对接,打通‘三个一公里’,为南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政协力量。”刘光辉说。


新质生产力诞生于实验室,应用在车间工厂、田间地头,一边是科技创新,另一边是市场需求,南海正在以实际行动,畅通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链条,助力实体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


向新、向实、向未来!新质生产力驱动引领的美好图景,南海值得期待!



南海研发AI技术经理人上线

佛科院土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CMA资质认证南海25家企业入选省2023年高企补充公布名单区科技局举办高企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

南海科技微信编辑部

来源:南海融媒

编辑:李德文

审核:何锦婷、姚易、李婧潼

点“在看”告诉更多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海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