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然不是QE,但有必要为QE做好准备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9-05

今年以来,西方一直在炒作一个概念,叫“中国版QE(量化宽松)”,说中国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其实挺荒诞的,QE就是QE,定义非常明确,既“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而且一般只要采用QE,规模一定都很大,就会出现国债规模暴增的结果,比如美国2020年底国债余额为23万亿美元,2022年就已经超过了31万亿美元,两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如此定义清楚的概念,有什么必要前面加“中国版”这三个字?怎么没有“日本版QE”、“欧洲版QE”?

这是一个跟“中国崩溃论”“中国见顶论”“中国威胁论”等一个性质的概念。

不要听风就是雨。
所谓的“中国版QE”,来自于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当时总书记讲话中有一句话“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注意“公开市场”也就是“二级市场”,结果这句话被国内外某些人拿来做文章,欺负多数人不了解其中的区别,煽风点火,制造恐慌。

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这是1995年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3条明确授权的,早在29年前就已经授权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但是由于担心扩大财政赤字的冲动,所以过去20多年基本没用过。

但是过去不用,不代表不可以用。

再说了,美国、日本、欧洲都已经把QE玩成什么样了?为什么西方国家用QE就可以,中国只是做任何国家央行的常规操作,就要被说三道四?

更荒谬的是犹记得去年,还有一股很强的声音,指责经济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中国还不用QE刺激经济,质疑是死要面子等等;怎么才几个月,就转过头来指责所谓的“中国版QE”会破坏中国经济?

相信以上批评者重合率非常高,说白了某些人的批评并非基于客观事实和道理,更不是为了中国好,而是很简单的“逢中必反”。

关于“中国版QE”的反驳就到这,对此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旧文《全世界被美国骗了半个多世纪,该醒了》。

接下来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既然不是“中国版QE”,那为何突然要求增加央行从直接市场买卖国债,目的何在?

第二:如何看待QE,也就是标题“需要为QE做好准备”。

先是第一问:为何突然强调增加央行从直接市场买卖国债?

注意,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这属于货币政策,就算不发行新国债,央行也需要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当然包括买卖国债,这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央行都在做的,目的就是稳定市场上的国债利率,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核心是为全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准利率,也被称为无风险利率,一般指十年期国债利率。

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的国债利率,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这本就是一切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过去中国之所以不动用,一方面与上世纪90年代一些乱象有关,存在盲目透支政府财政的冲动,所以在立法时只允许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禁止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也就是说美国的QE在中国是非法的

在《人民银行法》修改前,中国怎么可能实施所谓的“QE”。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极高的政府信誉,国债非常抢手,根本不愁卖,国债供不应求,就意味着国债利率能够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不会导致利率上涨。

这里需要拓展下,向不太了解金融的朋友解释下。
可以把国债理解成一种国家推出的理财产品,如果这个理财产品不被看好、觉得有风险,那么想要卖出去,就必须提高利率,只要利率足够高总能卖出去;反之如果被抢疯了,那就没必要定太高的利率,最好把利率压到尽可能低、刚好能卖光的水平,当然实际中利率到底多少取决于国家希望的基准利率是多少等综合情况。

既然有顾虑,也没必要,自然过去央行几乎没有从公开市场买卖国债。

但是今年以及今后不太一样了,注意今年两会首次提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是1万亿,还将延续数年,再加上新发专项债等其他国债,还要通过国债置换利率更高的地方债,所以今后国债要更多发行,毕竟国家债务率还是比较低的,有足够的空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虽然现在国债仍然不愁卖,毕竟现在大家比较厌恶风险,国债这样稳稳的收益自然被看好,但是一定确定不会在某个时段出现国债销售不如预期的事情吗?

如果发生了,会不会被某些人拿出来热炒,说什么“国债都卖不出去了,说明经济如何如何”等等?

又会不会需要提高国债利率,把国债卖出去呢?

未来重点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压低社会利率水平,国债这个基准利率就必须保持稳定,更不能不受控的升高,这对社会信心的冲击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央行介入,如果判断可能发生国债销售进度不合预期的情况,央行就应该立即购买,当市场上对国债需求旺盛的时候,央行也就应该出售。

注意,是“买卖”国债,不是只“买”不“卖”。

第二个问题:既然不是QE,为何小镇还要说需要做好QE的准备?

先说反对QE的,主要观点有三:

1.当前法律禁止,不能违法;

2.担心开了口子,财政会依赖向央行借钱,放任下去会损害国家信用,导致通货膨胀无法控制;

3.还有很多常规手段可以用,没必要动用QE这个最终手段。

小镇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只是参与立法和执法工作,对于法律纯属通过自学和实践学习,因此小镇是立法人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法律当然要遵守,但不认为法律是一成不变的,法当然可以改,也应该改,改还是不改要取决于现实需要。

比如禁止央行直接买卖国债,这当然是现行法律规定,但如果,注意是如果,如果确实需要QE,QE的好处大于坏处,那改法允许就是了;如果未来又不需要QE了,那再改回去。

法律不是不能修改的圣经,更何况圣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至于滥用QE,导致财政沉溺在向央行借钱不可自拔,这在普遍直接民选国家确实存在,因为政府首脑干不久,为了确保连任,就导致更倾向于短期目标,根本不去考虑5年后的事情,也根本无力执行任何超过一届的长期规划,一届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大概率会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顽疾。(参见《岂能向落后文明对齐》)
比如美国就是典型,特朗普、拜登根本不考虑可持续性,恨不得在自己这一届把国债发行到极限,至于以后?能当选再说。

中国跟美西方能一样吗?

中国有多么擅长制定长期、超长期规划,并且一步一脚印的坚持完成,这不用小镇多说了吧?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了,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在党的领导下,又何必担心财政部门会沉迷于向央行借钱?

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不顾基本的客观差异,只用书本的理论硬套。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有洁癖的理论,原因在于把复杂的现实过度简化,一旦复杂这套理论就漏洞百出,自然天然厌恶复杂和无序,于是就容易陷入本本主义,人为设置一些绝对的红线,这本身未必科学,仅仅是一天非得洗10次澡的洁癖罢了。

财政赤字真的绝对不能货币化吗?

真的绝对不能进行货币融资吗?

在说绝对这个词之前,是不是应该考虑下基本的定量问题?

人类连续喝10吨水就会死,能不能得出人绝对不能喝水的结论?

定性过多,定量严重不足。
实事求是,才是最应该做的。

去年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总体要求里提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延安时期,陈云与毛主席反复讨论如何才能减少错误之后,由陈云提炼的,后面还有三个词“交换、比较、反复”,共十五个字。

具体到今天这个主题。

不能因为美西方搞QE,把财政赤字货币化,就认为中国也应该这么做;

也不能因为看到美西方搞QE,导致出现严重问题,就认为中国不能做。

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应该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他国经验,这一点早在红军时代就已经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当前法律禁止QE,经济还不至于差到需要用QE,中国目前仍然有很多常规手段,仅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够了,自然不会搞QE,包括所谓的“中国版QE”。

但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总是出现稍有变动就恐慌的情况,就更需要提前做好思想、技术、理论、舆论等方面的准备,好好研究下QE的利与弊,确定如果要动用QE的关键指标和程序。
起码涉及到法律,还是这么重大的法律,需要提前做好立法调研。
假如有一天真的需要使用QE工具了,不至于毫无准备。

我们要做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不是总想着“临阵磨枪”。


其他文章推荐
■  从关键岗位安排,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将走向何方?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美国人民能否从以色列手中“夺回”美国?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树乡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