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柴河会战

杨培慧 美文杂谈 2024-02-02


  怦然心动的一刹,又把我的思路带到1975年。那人声鼎沸、人仰马叫、马蹄声声、银锄闪闪的昆明市晋宁县柴河挖渠会战。



  那是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我们晋宁县上蒜公社小朴大队200名知青、与社员一道,背行李扛锄头,从大队出发。步行三十公里来到柴河驻扎。



  柴河会战,没有战棚,就分散住在农户家。没有挖土机、挖掘机、干装载铲土机,只有锄头铁铲、粪箕扁担做工具。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日子里,4万农民知青汇集,开始了劳动力大拼搏,人海大战柴河挖渠工程。


  第一天早上,天不亮起床,各公社扛着红旗列队来到工地。空旷无边的荒地,一阵阵人声喧嚣。各公社插旗画地。用石灰将一块块地划出,叫农民和知青去认挖土方。



  200名知青组成了青年突击队,我和户长崔佳丽认了一块长方形的地,一声哨响到处传来挖地声。我费力举起那3公斤重的锄头,在那满是石头,泥土坚硬成块的山地挖坑倒土。


  开始顶风冒雨太阳晒汗流满面。 一周过去,越挖越深,越挖越难,脚腿腰都泡在了水里。每天要用小盆舀干地下出的水,才能动锄开挖。天气越来越恶劣,太阳不知躲哪里去了?狂风呼呼吹,细雨下不停。雪霜突然降临,很多农民知青手脚生冻疮,有的流脓,有的流血,到医务室包扎一下,仍坚持在工地。每个人手上都是水泡天天弯腰,腰酸痛仿佛象断了似的。幸好各队指派专人煮饭用马车送到工地。



  一天,省市领导到工地检查工作,指示各公社抽调通讯员收集工作进度,宣传好人好事,用喇叭宣传鼓劲。我们公社的工宣队是昆一中教务处的李老师。当晚他召开知青会,请大家踊跃报名。劳累了一天,动都不想动,晚上还要去收集资料写稿。谁愿去?有的打哈欠,有的说精神病,有的沉默,大会不欢而散。


△作者当年知青照


  第二天我收工回来,李老师告知公社决定我当通讯员,每天烧水送工地,并收集工程进度,写好人好事稿送广播站。冥冥之中,我感觉我是带着写作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开始了忙碌;每天六点起床,劈柴生火,早十点下午二点、五点三次送水,巡视工地收集情况。晚上把一堆乱麻梳理。用一把剪刀剪辑素材,布局谋篇。工地在拼搏,我在奋进。



  我手拿笔记本,天天穿梭于工地。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知青、干部。他们没有闪光的语言,却平易诚恳,保质保量抢工时。一些女知青来例假,轻伤不下火线;一些社员父母生病仍没请假探望;李老师肾炎发作,医务室打点滴一直带队到完工;还有热情的房东,每天为我准备热水泡脚。打电筒陪我在漆黑的夜里走村串户送稿。


  我的笔在工地飘洒,我目睹参与见证了柴河4万人会战。每个人都无私无畏投入战斗。那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一群群雕像耸立。”不能误工,赶超他人”。使竞赛红旗一会从这个公社传递到其他公社。我的稿件,由于深入现实而不失空灵,生动的事例不是说教,起到了鼓动、唤起回响的作用。


△返乡照(中为队长李直已故)左1张培祖、左2团支部书记李本,右3作者、右2刘起风、右1崔佳丽(已故)


  2018年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知青重返晋宁,山水依旧,人却非昨。柴河依然流水哗哗唱着歌、柴河村拆迁荡然无存。房东、李老师、200名知青有17人(与我同住的崔佳丽)已病故。


  四十五年弹指一挥时间,无论我们在离开农村的岁月里,不管是否有过荣耀?不管是否有过威严?不管是否有过自豪?那些时光,终象墙上的油漆慢慢脱落而下。唯有知青岁月中留下的柴河痕迹,将苦与快乐永远刻印在记忆中。



作者知青作品回顾,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欣赏:


丁惠民|我要回家


许世铺|拼闯在人生岔路口


彭耕耘|矢志不渝的返城路


梦魂牵绕西双版纳


风雪弥漫返城路


没有硝烟的战场


版纳橡胶林作证


首批请愿团的故事


大返城勇士今何在    ___来自重庆嘉陵江边的报道


走近知青企业家


老山战场上的版纳知青


大返城勇士徐裕铭




杨培慧往日文章链接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美文杂谈    mei wen za ta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柴河会战

杨培慧 美文杂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