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12期发表和谷/孙阳《孙思邈故乡的三代名中医》

黄堡书院
2024-09-24



孙思邈故乡的三代名中医
和谷  孙阳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12期


引子
长空万里,白云舒卷,九月的渭北高原秋阳朗照,不时有阵阵酥人的爽风扑面而至。古柏清香、碑林浩瀚的药王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山下广场上,人声鼎沸,宾客如云,一派热闹景象。
这是在陕西铜川“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开幕式的盛况。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是数千年来认识生命、追求健康的结晶,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长期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结果。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所包含的理念与方法是世界医学的宝藏。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国元素,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铜川,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根脉的小城,也是一代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一千四百多年的药王文化在这里根深叶茂,中医药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药王故里”已成为铜川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一档卫视人气节目中,主持人说:“生活在铜川的市民,在大街上每走十分钟,就会有一个中医馆,中药真的成了人们健康的‘守护神’。”
是的,这里有许多传承了百余年之久的中医世家,这些中医世家始终把传承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作为最根本的医德操守。始终牢记祖辈赋予的使命,学习祖辈医学成果精髓,并与现代医术融会贯通,将中医药独到的精华,运用于百姓健康事业。
一批批探索者满怀大爱仁义之心,咬定悬壶济世之志,验方证术,防治并重,造福百姓。
出生在名人辈出的铜川王益区黄堡原上的中医世家传人和建林,便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的父亲和成斌老先生师从外祖父赵志和,从事中医诊疗五十余载,至今仍然在医疗一线为百姓诊治疾病。三代名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传承发扬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成为铜川乃至陕西医疗界的佳话。

黄堡镇三代名中医的承传,其灵魂源自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笔者自幼在家乡黄堡,时常听长辈们说起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令人激动不已。“药王显威救猛虎”、“蛟龙报恩成守护”、“悬丝诊脉治皇后”、“龙王报恩献药方”等等,历经千年,这些故事依然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直到今日,人们给药王塑像时,总要在药王身边塑上龙和老虎,以纪念他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

《旧唐书》载,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养生学家,京兆华原人,即今铜川市耀州区人,他的村子是耀州区孙原乡政府所在地的孙原村,那里现在还有立着碑记的父母坟茔和祠堂。相传孙思邈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一说为一百零二岁),逝世后葬于孙原村先茔祖坟。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因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明,以医济人,不为名利,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为他树碑立庙,他隐居过的耀县五台山也逐渐被称为“药王山”。陕西省人民政府将药王山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为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及长,崇尚老庄,兼通佛典,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由于幼年多病,少年时期便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入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对医德的论述、对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有独到的见解。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分类总结。有时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后来,他所著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除把大好河山作为研究医药药圃外,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所收集的单方、验方、名人名方,多达六千五百多个。

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到晚年,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说,孙思邈在一百多岁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三十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该书是对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余年来,孙思邈一直被尊为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他提出的“大医精诚”思想,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充分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道德和卓越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可以说,药王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铜川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民间,则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影响广泛的药王山千年庙会。


千年庙会

千金药方荫众生,萧鼓年年拜药王。

农历二月二,时值早春与仲春之际,节气在惊蛰前后,这时雨水增多,百虫苏醒,天有龙抬头,地有春播日,万物生长,华夏一派新气象。北方的老百姓祭龙祈雨,剃头、炒棋子豆,期盼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在孙思邈的故乡铜川耀县,祭药王比祭龙王要热闹浓烈。缘何如此呢?民间传说,有一年干旱无雨,民间一位英雄到龙宫探视缘故,进去一看,原来龙王病了,众人就请孙思邈来诊病。孙思邈开了一剂五色豆子药方,即将豆子放在锅里爆炒,再拌入草药让龙王服用。服药之后龙王康复,在二月二这天抬起头来,一跃腾空、行云播雨,解除了旱象。

从此人们就以二月二这天来祭祀药王孙思邈了,民间举行的盛大庙会,千年不衰。

药王山庙会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宋时,纪念孙思邈的活动已形成习俗,并引起皇室的高度重视,宋徽宗尤为尊崇孙思邈,予以加封。金元时,庙会时间基本确立并初具规模。元承前朝制度,由皇太子祝文,皇后御香致祭,时间均在农历正月、二月。明清时,庙会起始时间完全确定下来,愈加隆重热烈,并且时间很长,信众更为广泛,对此碑刻多有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祭祀,庙会会期也完全确定下来,清末至民国期间,会期定为十天,即由二月初二起会,初六开始演戏,十一日结束,办会形式和祭祀典礼仪程也趋于规范化。按照旧例,耀州城内四街轮流办会,二月初一开洞门,初二为正会。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商贾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往往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黄昏时分,花火、路畔灯、狮子、龙灯交相辉映,又有多处铁渣花火,倾天而泻,蔚为奇观。晚上唱天明戏,午后开锣,黎明收场,好事者竟彻夜不眠。药王大殿又有自乐班献唱助兴,管弦悠扬,别有情趣。

当地还有一个习俗叫摸“爷”,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药王山上有一尊神像,由此地特有的墨黑磐玉石雕刻而成,造像神态自然,端详慈悲,人称“摸摸爷”。据称此像为佛教中的“思维菩萨”,只要摸“爷”哪个部位,就能消除自己哪个部位的病痛,腿疼摸腿,脚疼摸脚,灵验无比。

与此有关,民间流传着一则“后洞冒烟,葛洪炼丹”的故事。

黄堡向北六公里处,漆河两岸,群山屹立,壁垒百仞,铮铮如同铁铸,西侧山峰突兀,半壁有硕大题字曰“飞仙山”。山的腹部有一孔幽深的岩洞,曰“飞仙洞”。相传洞口原有一座古庙,其神坛塑有三尊神像,中间是一尊老者坐像,须发皆白,两侧为两位少年立像,眉清目秀。有人说坐像是药王孙思邈,立像是他的两个弟子。此洞与药王山太玄洞相通,故称此洞为“药王后洞”,称药王山太玄洞为“前洞”,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旧时,每逢二月二药王山庙会期间,总有人来飞仙洞看后洞“冒烟”的奇景。

据考,那尊坐像是东晋医学家葛洪。《同官县志》有“稚川洞”的记载,稚川是葛洪的字。据传,葛洪和他的弟子服了所炼的仙丹后,身体变得十分轻盈,便飘飘然飞出山洞升上天空。“飞仙山”“飞仙洞”“葛真人洞”这些名字由此而得。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药王山的全面修复建设,药王山庙会更加引人关注。近年,铜川市连续举办的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药王活动。如今的药王山庙会,已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养生、佛学研究于一身的民间传统盛会。

于是,铜川王益区黄堡镇的三代名中医世家的传奇故事,便不胫而走,誉满渭北方圆。


名中医赵志和

在央视热播的传奇剧《老中医》,为中华医药学树碑立传,呈现了一群中医人为坚守中医本心的家国情怀。数千年历久弥新且焕发强大生命力的中医文化,在一纸药方、一剂良药的一煎一饮中,勾勒出一段掩映在仁心与济世情怀下的波澜壮阔。

回顾中华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医学术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一代代著名医学家用辛勤的汗水及宝贵的经验构筑而成。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医学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精英荟萃,名贤辈出,他们高尚的医德医风,精辟的学术见解,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代中医学术特色与精华。

孙思邈故乡的黄堡三代名中医,赵志和老先生首屈一指。

赵志和,生于1898年,卒于1972年,字连壁,黄堡镇李家沟人,出生于驰名方圆的赵氏中医世家,是铜川颇有声望的名老中医。赵老生前系黄堡镇中医医院院长,曾任陕西省卫生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代表、铜川市政协委员。

赵老幼读私塾,后任教十年,精通文理,善长书法,继承家学,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临床崇尚“脾胃学说”理论,辨治灵活,精通医理,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深受四方百姓尊敬和爱戴,特别在继承发扬中华医学经验及培育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7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赵老精心筹创了黄堡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家由国家集体联合开办的中医联合医院。赵老深知,作为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医院,其声誉和生命力靠的是医生的医疗水平。为此,他先后邀请并说服本地区各有专长的六位中医师到院任职。

李树怀,黄堡镇红岩村人,幼年习医,自学成才,擅长妇科,自创“气衰血瘀”理论,推“养血化瘀”法,善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积聚、闭经、不孕症等,疗效如神,深得患者称赞。

石得英,黄堡镇吕家岩村人,专长儿科,严遵古训,除妙用风、气、命三关之外,还自创“观小儿五官诊病”新法,在儿科多种疑难病症诊治中,总结了一套独特经验,如用自拟“薄荷汤”从肝论治婴儿“易惊症”等,药到病除,深受患者爱戴。

孙万升,河南籍,幼年随父开店行医,擅长中药切、炒、炮、制之法。

名医名家齐聚黄堡镇中医医院,造福一方百姓。包括赵老在内的几位老中医,来院前均各自行医,办诊所、开药铺,且各负盛名,而来院后每月工资仅四十三块五,与之前行医相比,还不及一天的收入。诸老如此舍厚求薄,除了他们各自真心拥护党的政策外,与赵老的带头作用和不计名利的模范影响是分不开的。

赵老淡泊名利、德高望重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1962年,省政府为解决边远乡镇农村缺医少药、后继乏人问题,由省卫生厅决定,在省内招收一批中医学徒。赵老的心愿一是如何发展中医事业,再则选好苗子,在有生之年精心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医事业接班人。他的两个儿子分别高中、初中毕业,符合学医的条件,然而赵老面对儿子先后多次来院报名,镇上主管卫生的干部三番五次求情,仍坚持秉公办事,以其村离医院近、名额少,应该把人选分配给边远村队为由,最终丢弃了儿子的学医机会。前后十年间,为更好地发展地方中医事业,在赵老的精心操办下,先后招收了三批二十多名正式学徒,成全了他多年来的心愿。

1964年,赵老月工资四十八元,医院决定将当年仅有的两个调资指标分给老中医们。在调资会上,赵老始终强调,自己不享受这一待遇。大家都知道,在此之前,他已把应享受的两次提资机会让给了工资低、困难多的其他同志。六位元老你推我辞,谁也不愿给自己升级,后经市卫生局领导再三劝解,据理说服,才将赵老工资升到五十八元。

这年冬天,社会上刮起了中医药不科学的邪风,就连北京的一些医院也出现了著名专家弃中从西的情况。但赵老仍坚信,中华医学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摆在大家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继承发展它,而不是抛弃它。于是他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上市局、跑省厅,阐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费办学,以解决乡村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

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为后学言传身教,从不间断,在四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总是对中医先贤的传统医德推崇备至,一生崇尚孙思邈的医德思想,要求学生必须把“大医精诚”一文熟练背诵,并逐字逐句融会贯通,做到身体力行。

从医四十多年,赵老对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永不自满,对诊治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繁忙工作之余,坚持早起晚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写读书笔记。在临床实践中,把《医宗金鉴》作为参考书,其辨治虽尊崇金元时期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但不受其束缚,尤其治疗阴水肿。他结合患者体质强弱与涉及的有关脏腑,“辨病辨证”结合,灵活运用,取得成效。

1967年7月12日,一位四十八岁的林姓女工收住医院,全身水肿,久治无效,昏睡不醒。转外地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虽经多法调治,仍再次告病危而回当地治疗。其中医辨证为虚损、关格,系脾肾阳虚,湿毒中阻,血络不通,治宜温阳利水,化瘀通络,方用真武汤化裁。并对症应用西药纠酸、降压,抗感染、少量多次输血。半月后病人情况基本稳定,不再嗜睡,水肿减半,脉症合参,为下焦肾阳蒸化之力改善,但仍腹胀便溏,神疲纳呆,口水如滴,苔滑脉细弦,当推温水健脾,化湿通络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后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一个月,患者全身浮肿基本消失,不再流涎,后用轻济调理四十天,可下床活动。病情稳定而出院,年后随访,可做一般家务,能坚持外出散步。

这样的病例不一而足。赵老治疗阴水肿首推“整体观”,再辨明病因病机,确定病邪涉及脏腑后,方可立法处方,用药妙在调通三焦气化,是治肿取效之本。赵老说:“三焦化气失司,则水犯成灾,即使肿无标症,亦用荆芥之类,疏散升阳,促其上窍开通,下水则利。”是治水之妙道也。由此可见赵老医道精深,见解精辟。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退休后的十年间,赵老不顾年高体弱,时常坚持扶杖跋涉村庄,不分昼夜寒暑,不顾饥渴疲劳,为边远贫困区患者治病,常垫付药费和诊费。

1972年,赵老因多年生活艰苦,为患者疲于奔命,不幸身患胃癌,但求诊者依然络绎不绝。即使病重期间,他仍以口代笔,在家为求诊者解除痛苦,上级领导和家人多次劝他住院治疗,却被他婉言谢绝。

因受赵老医德的薰陶,昔日的二十多名奋发求知的学医者,深造后大多成为乡村办医的主力,以及区、市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

这其中便有赵志和老先生的外孙和成斌。


和成斌的医术医德

和成斌,1943年4月29日生于距外祖父家的李家沟十里地的东原南凹里。其父和生德,娶赵志和之女,生长子和成斌,小名富山。

南凹里是个自然村,属黄堡镇屽村所辖,因位于南边原畔低凹处而得名。在南凹里,顺着红土梁往上看,盘踞着一条龙,明朝洪武年代由武略将军和青手植的老槐树,就是龙头上的一朵花。古槐周围有百十亩向阳的良田,土质属黑垆土,宜种麦子,被称为“金鉢鉢”。久居于此的乡民们世代以农耕为生,一个家庭要是能出一个读书人,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耕读传家是庄稼人的奢望和信仰。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又学做人又学谋生,这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了。

在南凹和门,从古到今,耕田的不少,读书的不多。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做官,但做官的人毕竟是少数。先辈和时雍曾中秀才,近年出土的碑石为证,虽颇有文采,然一直未等到官职空缺,终生务农。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和门,读书人从事的另一个职业就是从医。

据和谷的堂叔父和成有先生文章说,他的一个曾祖父名字叫存,称“药铺里老爷”,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976年去世,活了八十一岁。在四五十年代,他的医术在黄堡东原小有名气。他在私塾上过学,也学习医药知识,背诵药性赋、汤头,有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小病小灾一般不上医院,也没钱去,就用一些土单方减轻了病痛,也挽救了不少生命。

和谷曾在文章中写道,他的堂曾祖父和文贵,唤作“二老爷”,半路习医,在民间学得口噙烈酒点燃喷火医治乳疮的绝活,有一次用土办法的人工呼吸救了口吐白沫翻白眼的二妹一命。三老婆、二婆,经常用煤油灯的火焰烧红纳鞋的银针,给伤风发烧的乡民肩胛骨扎针放血,颇有疗效。母亲也会用拔罐的土方法给家人治疗腰痛等病症。民间的医治疾病的土方子,可谓五花八门。

村里有一长寿者姓付名忠义,享年九十有六,早年患有肝病,按偏方腌了一老瓮西瓜,吃完,便痊愈了。中医理论认为西瓜性寒,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降压、祛黄疸的功效,可以治疗热盛津伤的热病,古人称之为天然白虎汤,是治肝病的天然食疗良药。有一老妇,八十多高龄仍视若中年,其以前有恶病,服人尿(童子尿)四十多年,后来几乎没生病。也有人遇急腹症和中暑昏厥时,让小孩坐在他的腹部,溺其脐中,片刻病除。

草药是治病医伤的。放牛娃割草砍柴弄破了手,就采得随处可见的刺荆揉碎后,挤出汁液,涂到手上,立即止血。没有刺荆的地方,哪儿弄伤了,要止血止疼,最方便的是面面土。即经雨水冲刷积淀在崖上的黄土。边涂黄土边念叨古老的民谣:面面土,贴膏药,不过三天就好了。

黄堡原上的草木,有不少种具备药性。童年暑假时,娃儿们扛着锄头,满山跑着挖柴胡和炮仗花卖药材。人们俗称的野扁豆,即草药的远志,挖了根须,趁湿抽出白生生的骨头,将根皮晒干,拿到药铺去卖。大槐树上的槐米、槐籽,数量大且易采撷。车前子,俗名猪耳朵,也是一种草药。

据《铜川中药》记载,铜川本地产的丹参、苍术、茵陈、柏子仁、黄芩、柴胡、茜草、连翘、党参、穿龙薯蓣、远志等药材在外地颇有名气。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各地名贵药材,陕西品种中,铜川就有九种。1986年,铜川地区收购的商品中药品种多达一百四十六种,收购产品中产量大并供外销的大宗药材达三十多种,年收购药材量为八十多万公斤,所收购药材绝大多数为野生资源。

和成斌与和成信堂兄弟二人,是和门学医且有所成就者。二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医学校的毕业生,回乡当了“赤脚医生”。他俩崇医敬业,服务于当地村民,在实践中医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卫生局招考中均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和成斌分在了铜川市人民医院,和成信分在黄堡镇医院。

和成信先在中医科,后又专看儿科,有许多偏方、验方能做到药到病除,在黄堡镇很有名气。可惜当年黄堡医院是一家地段医院,经营不好,经常发不全工资,也不重视人才培养,从医三十多年职称也只是个主治医师。由于政策的变化,终于可以发全工资了,但两年多时间,他不幸因病去世了。其子和庚利继承父业,在镇上办起了医疗站,救死扶伤,服务群众。

和成斌从医的志向,始于外祖父赵志和老先生的基因遗传和影响。1962年初中毕业后,他就跟随外祖父学医,两年多后又考取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1967年7月毕业后回乡劳动。解放初当过村干部的父亲是老党员,这时当饲养员,喂一匹浑身像绸子一样闪光的红骡子,成斌负责给饲养室挑水,吃苦耐劳,一个早上从二里地的沟底泉里挑七担水。之后,从屽村大队当“赤脚医生”到铜川市人民医院从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专业五十多年,他钻研好学,吃苦肯干,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在门诊上班时,每天早上来的病人多,他要坚持看完,经常到下午一两点了才吃午饭。在病房,他对患者关怀无微不至,耐心周到,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几十年来,在百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和成斌每日坚持研读《内径》《伤寒论》、清代医学家叶天士著《临证医案》及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医学名著,达到明确其学术思想、探讨其中疑难病案。通过日积月累,不仅为学习中医理论起到了座右铭的作用,还为开展学术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依据。

1987年,和成斌晋升为主治中医师,1994年12月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历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三、四届理事,铜川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延安大学带教副教授,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3年5月退休后被市医院返聘,常年坚持门诊一线工作,其医术影响遍及铜川毗邻及省内外。现年七十有七,仍然坚持门诊上班,为方便患者,还是老习惯,来多少,看多少,看不完不下班。把脉、问诊、开药,年接诊人次达一万例以上。

在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和成斌的医术有大的突破,对消化道脾胃病症诊治及心、脑、肾病等疑难杂症有深入研究和实践。他精湛的医术,不仅表现在独到的用药处方上,同时也体现在悬壶济世的崇高医德上。由于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多年来不分节假日与白天黑夜,患者随来随治。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应该懂得和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要尽一切可能,用自己的医术来帮助他们。在日常医疗中,不光要做到热情接待、笑脸相迎、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还要善解疑难病情、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力争达到少花钱、治大病的作用,医务工作者是白衣天使,应该努力实现它,使之发扬广大。

为更好地解决中医人才短缺,和成斌在市级综合医院组建中医科室项目中,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将传、帮、带与培训中医人才相结合。从1970年起,在中医门诊工作之余,他曾四次参加市卫生局和医院组织的下乡医疗活动,每期半年。参与培训乡村医生三期,每期三个月,一百二十余人参加。在市卫生局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代教了五期,每期半年,每班四十人,铜川各县、市级医院及铜川驻军等单位人员参加学习,主要讲授中医内科学、诊断学、中药学。市政府举办三年制五七大学,他又为中西医结合班和乡村医生提高班授课,两班一百二十人,代教三年,主讲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及临床实践课,并自编了五十多万字的教学讲稿。多年来,他为铜川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传承中医事业,发扬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从医的道路上,和成斌始终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心研究专业理论,善于收集临床资料,推广应用中医药新技术并不断创新,在临床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89年以来,他参编了《当代中医名家经验集要》著述,研制出用于治疗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的中成药“利胆和胃胶囊”,用于治疗各型感冒症的“感冒双解灵胶囊”,用于治疗因“腰椎间盘脱岀、增生”引起的腰胯疼痛症的“腰痛灵胶囊”,以及“口疮灵漱口液”等八种院内中药制剂。经临床应用二十多年,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得到医院和同行的认可与赞同。

利用业余时间,他撰写了《自拟参麦仙灵脾汤为主治疗冠心病60例》《启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利胆和胃胶囊治疗胆胃同病250例》等十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医刊杂志上发表。在全国、省市级学术交流会议上,他发表了《继承弘扬孙思邈“大医”医德思想促进医疗秩序好转》《中医学说以唯物辩证为基础》《讲医德是祖国医学的特色》等学术、医德思想方面的论文六十多篇。

和成斌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刻苦钻研中医药专业理论,热情、耐心、精心地接待每一位患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先后二十多次被铜川市人民医院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七次被评为市级卫生系统优秀党员。1996年,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505医德二等奖”。1997年,被铜川市人事局、卫生局评为白求恩精神奖。2014年9月,荣获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十大药王奖,同年被铜川市卫生局、中医药发展局授予铜川市首届名中医称号。

“行医也是行善,作为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实是功德无量的善事。”和成斌如是说。其救死扶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的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医术,正是读书人所立高德的体现。

如今,他依然白衣执甲,脚步铿锵,一路向前,为中医药的中国画卷描绘着属于他这一代人的浓墨重彩。


后起之秀和建林

在黄堡镇南凹和氏家族后辈中,仍有多人从医,各领风骚,有名气的当数和建林。

和建林是和成斌先生的长子,子承父业,顺理成章,医术步父亲之后尘。和成信先生之子和庚利从医二三十年,在黄堡镇开诊所,走乡串户,为城乡居民服务。和建英,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先后任铜川市印台区中医医院院长、印台区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和建武夫妇,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科班出身,供职于铜川市人民医院,和建武曾荣登“中国好人榜”。和氏一门新一辈从医者,不胜枚举。

1962年出生的和建林,从小受良好家庭氛围耳濡目染,立志要像父亲和成斌一样,做一名出色的中医。1982年从渭南中医学校中医士专业毕业后,分配至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期间,参加中医临床大专自学考试,赴陕西中医学院学习深造,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经历,和建林对消化道、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有独到而丰富的诊疗经验。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方面能辩证施治,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疗法化解矛盾,缓解病痛,选用中医方剂的最佳配伍,巧妙调剂,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998年8月,和建林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2003年11月晋升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2009年12月晋升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现任铜川市人民医院工会副主席、康复科主任。

和建林对待疑难杂症善于探索,认真了解病情变化规律,制定出一套独到的中医治疗方案,在中药的配伍治疗过程中,根据药物的不同属性,增减用量,在加工炮制过程中能精细把握药品先后炮制顺序,科学地掌握药物在熬制过程中用法用量的调剂有度,拿捏有方,将药品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不同功效发挥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科学用药的效果,发挥中医的治疗功效。

行医三十多年,和建林作为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药领域的中坚力量,常常被派遣到黄陵友谊医院和宜君、印台、王益、耀州区中医院及基层乡镇医院帮扶指导。

2019年初,和建林被派往耀州区小丘镇中心卫生院作为专家帮扶。十个多月时间,他坚持每天坐诊,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出入中医堂,总能看到排着长长的候诊队伍。提起在这里坐诊的主任医师和建林大夫,百姓们都交口称赞,为他的医术医德叫好。

人吃五谷杂粮,新陈代谢,孰能无病?有病就得医治。

2019年春节过后,小丘阿堵寨村有位李姓皮肤病患者,在西安大医院治疗了一年多,仍经常复发,心中甚为沮丧。得知卫生院来了位医术高超的和大夫,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来寻治,经过和大夫三个月调节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随后去西安复查,连大医院的专家也感到惊奇。时间不长,和建林的医术医德在小丘镇周边越传越远,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位偏远山区的患者步行几十里山路,来找和大夫把脉,和大夫给开了一个疗程的中药,让回家调理一下,不久之后,多年未治愈的老毛病便明显减轻。许多百姓慕名而来,以求和大夫能亲自把脉,给予治疗。

和建林到小丘医院坐诊,只有短短十个多月时间,但他留在小丘镇的一段佳话,一直被方圆老百姓说起。他良好的医德,更成为群众心目中一块“金子招牌”。

2010年4月14日上午8点52分,央视《朝闻天下》报道,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一经报道,便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着每一位白衣战士的心。

作为一名医生,身为铜川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负责人,和建林的心时刻被灾区急需救治的伤病员和仍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灾民揪着。

灾难面前,谁是逆行赛跑的人?

4月15日凌晨1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刚睡下的和建林,电话那头是铜川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张惠敏急促的声音。接陕西省卫生厅紧急通知,指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立即组建一支急救医疗队,需五辆救护车,每辆车由一名医师、两名护士和两名司机组成,做好随时赴玉树灾区参加医疗救援工作的准备。

我去!我在急救一线工作多年,有经验!

和建林主动请缨,并连夜组织急救队,准备救灾物资,保证救援队及时出发。

在赴青海玉树灾区抗震救灾动员大会上,和建林作为医疗队队长做了表态发言:我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及铜川人民群众的期望,带领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决服从总指挥部的命令,保证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4月16日,和建林带领全市二十五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到达灾区,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高原反应、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等状况,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丝毫的犹豫,全身心投入到上级安排的紧急救援工作中。每天早上起来,和建林时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偶尔还出现鼻腔出血等不良症状。队员们劝他:你年龄大,要多休息!你是大家的主心骨,可不能倒下!

和建林说:我是铜川救援队的负责人,我怎么能够放得下心啊!你们这些年轻队员就如同我的亲人、孩子,我有责任照顾好你们的生活,保护你们的安全。

虽在灾区现场已进行了捐款,可当听到单位要向灾区募捐时,和建林主动电话联系要求捐款,再一次为玉树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4月21日上午10时,举国哀思,沉痛悼念4.14玉树大地震的遇难同胞。那天,天空飘着雪花,气温达到零下五度,铜川救援队全体队员在救援一线举行了悼念仪式,大家为遇难同胞默哀,急救车警笛长鸣。

4月26日,铜川救援队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本次救援任务,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一致赞扬及诚挚的感谢。

5月,和建林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优秀医疗队长。

2020年庚子年初,在决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和建林作为铜川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中医药专家组成员,用他的医术医德和热忱,融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和建林一直在思考,他一辈子和中医药打交道,他说中医药治病救人延续了几千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一定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有所作为。

每临大事有静气。责任,重于泰山!

和建林对铜川市新冠肺炎确诊几例病人,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症状的轻重和当地地域及气候环境特点,将新冠肺炎辩证为寒湿郁肺,热毒袭肺型。通过散寒除湿、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等治法开具药方,在参考国家指导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麻杏薏甘汤、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等方做出相应的药物调整,每日查看病情变化,并与其他专家组成员进行了积极沟通,每三天对方药及用量进行一次调整,及时总结用药过程中的得失。

冬天已经过去,经过了雨雪和阳光轮番洗礼的大地,也越来越敞亮,越来越温暖。

经过实践,和建林的医治方法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结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使铜川医疗系统对新冠肺炎的救治措施更加多样有效,获得了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为铜川在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上赢得了声誉。和建林被铜川市人民医院授予“最美守护者”荣誉称号。

和建林坚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内多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2008年7月,他撰写的《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治疗斑秃80例》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同年获铜川市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2年6月,他撰写的《药王千金养生道,垂荫后世延寿方》,被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论坛录用并评为优秀论文。

多年来,和建林先后26次被铜川市卫健委、人民医院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2003年9月,被铜川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9月荣获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8年8月,获铜川市人民医院首届中国医师节无私奉献奖,同年10月被铜川市授予铜川市第二届名中医称号。

和建林说,讲文明、有道德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优良传统,而论医德则是祖国医学提倡的又一特色。作为一名中医,要让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传承和发扬,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门诊、病房、抢救室,是他驱除病魔的战场,创新、执着、有担当,是他坚定守护的信念。行医几十载,凭借着仁义之心和妙手医术,和建林坚守着初心与梦想,一路捍卫着生命的可贵,矢志不渝。


康养之城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

这是陕西省铜川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把铜川打造成中医药之城、中医药养生之城,是铜川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孙思邈,作为中国中医药养生理念的创建者和实践者,以自己的百余岁高寿向世人证明了养生有道。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人无泰然之习惯,必无健康之身体。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起居,适量的运动,愉悦的心态,是身心俱健的基石。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的哲学思想和中医药方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的大好时机。传承创新中医药科学,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人民健康,推动世界医学发展的使命和职责所系。

近几年,渭北名城、丝路明珠铜川,坚持以文载城、以文兴业、以文化人,致力弘扬药王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充分利用药王文化品牌蕴含的养生、医药、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通过旅游+健康模式,探索打造中医药健康与旅游和中医药与康养的产业新业态。让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成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实现由煤城向健康养生城市的华丽转身。

复兴中医药文化的共同使命,是让有识之士走进同一个朋友圈,朋友越来越多,分享资源、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使中医药从药王文化的原点,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在创新开放中焕发新时代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君不见,药王山脚下的中小学里正传来学生们诵读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朗朗书声。传承药王文化的接力棒,正伴随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传递到新一代铜川人的手中。

孙思邈故乡,中医药历史沉淀的土壤,必定开放出未来的美丽之花。 

2020年10月22日于铜川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


孙 阳

孙阳,男,1991年生于陕西铜川,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延河》《南方文学》《美文》等刊物。有小说入选年度选本。曾获“陕西青年文学之星”荣誉称号、王益区文艺创新奖。

来源:中国报告文学杂志  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艺术家岳钰在黄堡书院演讲丝路文化

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故乡
院里的狗/孙阳

黄堡书院川淮藏书馆书目(六)

《南凹槐花诗会》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

地方简史读《天择》/高建龙

铜川煤矿史:留美海归博士吴绍曾

张维迎:父亲九十

传媒帝国《华商报》的前世今生

铜川人牵挂的工人文化宫回来了吗?

《和谷诗集》出版/节选:一只白鹿在原野上游弋

海南岛:是逃亡之地、躲避之地、流放之地,也是出发之地、抵达之地

网友抖音:铁市长的故事

诗人王可田/刘平安

央视【读书】和谷/杨春风:《春归库布其》

陈佩斯的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

今晚报美文/顾艳:采菊东篱下

铜川作家杨柏峰长篇小说《天择》出版

和谷:电影《柳青》的美学品格

韩春萍:《丝路骑手:红柯评传》

叶广芩:慢慢长大
当代诗坛的十大祸害
作家和谷给陕西文学陈列室赠送14卷本《和谷文集》
有意思的书店
冯骥才:一群才气纵横的艺术家,却被庸俗的价值观打败、毁灭了
宜君百草行/赵建铜
铜川出了个作家“小高鬼”,厉害了!
赵伯涛:悼离人
永不过时的“铁市长"/雷焕
大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登上了铜川药王山!
百岁诗人郑敏:只有我看得见的光
在青山酿柿子醋/姚逸仙
铜川老城区建设的出路何在?
库布其:书写人与自然的传奇/刘爱玲
纪录片《路遥》何志铭导演
作家和谷为母校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赠送14卷本《和谷文集》
陕西省青年电影制片厂成立啦!
观菊/贾平凹
金锁关/朱鸿
《金秋》封面人物/金秋娇子:和谷
文学群星榜|诗性和谷
《南凹槐花诗会》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
瓷城散记/和谷
贾平凹:陈炉
玉米金黄/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